每次经过王府井大街,我总要走进新华书店门市部和东安市场旧书门市部,看看有
什么新书和罕见的旧书。
这些门市部几乎每天都相当拥挤。有许多人走来走去,又有许多人站着或者蹲着看
书。我只怕妨碍了别人,所以每次都只匆匆忙忙地向业务员问一两句话,或者赶快买一
部书就走出来了。
但是,毕竟因为接触的次数多了,我对于这些门市部的顾客们,逐渐有所了解。在
我的印象中,他们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人:一种人是来逛的,另一种人是来读的。那些走
来走去的人们,就属于来逛的一种;而那些站着或者蹲着看书的人们,则属于来读的一
种。
这两种人的情况,如果详细分析,当然还很复杂。逛的人有各种各样,读的人也有
各种各样。特别是逛的人,情形最为复杂,实际上还可以细分为好几种。不过,那样细
分是没有必要的,笼统一些也没有关系。比如,象我这样的人,列入逛的一种,也是完
全可以的。
历来逛书店的都有许多种人。起初没有新式的书店,只有玻璃厂那样的旧式书铺。
逛书铺的不但有许多贫苦的读书人,还有不少知名的学者。他们经常去逛书铺,寻找他
们所需要的图书资料。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著名的诗人,名叫王渔洋,他常常到宣武门
外下斜街的慈仁寺去逛旧书摊。有人要找他,去他的家里往往找不见,到慈仁寺书摊里
反而很容易碰见。在《古夫于亭杂录》中,他自己写道:
“昔有士欲谒余不见,以告昆山徐司寇。司寇教以每月三、五,于慈仁书摊候之。
已而果然。”
《桃花扇传奇》的作者孔尚任,有一首七言绝句,就是记载这个情形的:
“弹铗归来抱膝吟,候门今似海门深。
御车扫径皆多事,只向慈仁寺里寻。”
原诗末尾有作者的一则注解,他说:“渔洋龙门高峻,不易见。每于慈仁寺购书,
乃得一颜色。”
象王渔洋那样逛书摊的人,在当时非常惹人注目,因为在那个时候,能够去逛书摊
的,只是极少数人,而他又是极少数人中的突出人物。现在我们广大的群众,都有条件
去逛书店,都有力量随便选购各种图书,这真是古人梦想不到的事情。
有人认为现在逛书店的人太多,恐怕秩序会很乱,不好管理。其实,这是多余的顾
虑。应该完全肯定,现在逛书店的人空前增多,是大好现象,管理秩序等等只要努力跟
上去,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。
还有的人对于在书店看书的现象,表示不满。他们认为要看书就应该到图书馆去,
不该到书店里看,妨碍书店的营业。我觉得这个意见也不一定对。
不是我爱拿古人的事来做比,我总以为我们现代人的一切,都应该远远地超过古人。
而古人站在书摊边读书的可是不少啊!大家都知道,汉代有一位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大
学者,名叫王充。据《后汉书》《王充传》载:
“(充)师事扶风班彪,好博览而不守章句。家贫无书,常游洛阳市肆,阅所卖书,
一见辄能诵忆,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。后归乡里,屏居教授。”
从这个简短的记述中,我们不难设想,距今一千九百年前,在洛阳城里的书摊旁边,
有一位年青的读书人,时常站着或者蹲着看书。他看了一本又一本,日子久了,差不多
把书摊上的书籍全都读完了。凡是读过的书,他常常都会背诵。这个青年人后来成了一
位著名的学者,就决不是偶然的。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,如果能够学习王充的精神,勤
苦读书,又有什么不好呢?
当然,我并不提倡在今天有大规模的图书馆存在的条件下,偏偏不去图书馆,而要
到书店去读书。但是,有些书籍在各处书店的门市部里就能找到,不必老远跑到图书馆
去,那末,在书店里读书不但是应该允许的,而且应该承认这还是一种好现象。
------------------
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
转载请保留,谢谢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