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山夜话(四集)
创作要不要灵感

  
曾经有人认为,所谓创作的灵感是唯心的概念,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灵感。这种认 识对不对呢?在一切文艺创作活动中,究竟要不要灵感呢? 应该承认,过去有许多资产阶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,的确是把创作的灵感做了唯心 的解释。特别是有一些解释也说了一些道理,文章也写得不坏,推理的方法也符合形式 逻辑的一般要求。虽然它的前提本身往往违背事实,站不住脚,但是它所举的例证颇能 迷惑不明真相的人们,而且有时叙述也颇生动,因此,有不少读者常常被那些解释所欺 骗。 大概有许多读者,早年都曾经读过一些谈论创作的灵感问题的文章吧。我从前就曾 读过梁任公的题为《烟土坡里纯》的文章,当时觉得他的解释很有道理,文笔又富于情 感,心中大为所动。后来慢慢地懂得了他的解释多半强词夺理,主观武断。真正要想了 解灵感的实质是什么,这个问题决不能从唯心的观点中求得解答。那些关于灵感问题的 唯心解释,根本上是错误的。对于那些错误的说法,应该心里有数,懂得用批判的眼光 看待它们。 但是,这并不等于说,我们可以完全抹杀创作的灵感。事实上,许多作家在从事创 作活动的过程中,不可能是毫无灵感的。问题是要看我们对于创作的灵感,怎样认识它 的实质,臬分析它的实际作用。不应该把有关灵感问题的研究,看得很神秘,也不应该 害怕研究这个问题,不要躲避这个问题。难道一提起创作的灵感,就只能是唯心的概念 吗?我们能不能对创作的灵感做出唯物的解释呢? 很明显,创作的灵感无非是一切作者思维活动的高潮的产物。这是人体这个物质结 构中最高级最精密的物质构造——大脑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所产生的。因此,不但艺 术家在进行形象思维的时候,要有灵感;科学家在进行论理探讨的时候,也要有灵感。 当然,任何思维过程,如果非常平静,没有什么波澜,大脑的活动不紧张,甚至于没有 出现兴奋状态,不能形成高潮,那末,在这种情况下,所谓灵感一般地是不会产生的。 照这样说来,灵感是人的创作思给高度集中的产物,而不是人的一切思维过程中都 会出现的产物。但是,无论如何,灵感毕竟是大脑活动的产物。因此,它是物质性的。 它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科学技术的研究,都有巨大的作用。因为,只有在思维活动最 紧张的时候,大脑才能把对于客观事物的各种反映,加以分析和综合,得出全面的系统 的认识,产生了鲜明的形象,或者掌握了科学的规律。我想这就是关于灵感的唯物主义 的一个浅显的解释。 在这里,有人要问:那末,我们平常说的灵机一动的思想状态,能不能算是灵感呢? 当然,我们不能把偶然的灵机一动和灵感混为一谈。偶然的灵机一动往往没有经过对客 观事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,而仅仅根据临时的某些直觉的印象做出不完全的 判断。这和灵感有什么共同点呢? 对于创作的灵感来说,特别是对于一个艺术家的灵感来说,只有在平日对于实际生 活深入体验的基础上,才有可能在某些时候接受某种偶然的刺激,或者由于某些事物的 启发,引起某种联想,因而触动了蕴藏已久的灵感。但是,这和偶然的灵机一动是迥然 不同的啊!至于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“斗酒诗百篇”之类的传说,那只能作为谈笑笔的 资料罢了。 说到这里,使我想起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一个故事来了。据唐代的朱景玄编的 《唐朝名画录》记载:“吴道元……浪迹东洛时,明皇知其名,召入内供奉。开元中驾 幸东洛。吴生与裴旻将军、张旭长史相遇,各陈其能。时将军裴旻厚以金帛,召致道子 于东都天宫寺,为其所亲将施绘事。道子封还金帛,一无所受,谓旻曰:闻将军旧矣, 为舞剑一曲,足以当惠;观其壮气可助挥毫。旻因墨缞,为道子舞剑。舞毕,奋笔俄顷 而成,有若神助。张旭长史亦书一壁。” 这个例子说明,裴蠊将军的舞剑,对于吴道子和张旭的书画创作的灵感是有启发作 用的。但是,这种启发作用,无论如何不能代替创作的灵感。真正的创作灵感,只能来 源于现实生活,这是毫无疑义的。 ------------------ 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,谢谢!
前回主页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