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山夜话(二集)
不求甚解

  
一般人常常以为,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。其实也不尽然。我们虽然不必 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,但是,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。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。他在《五柳先生传》这篇短文中写道:“好读 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,而丢了他 说的后一句话,因此,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,这是何苦来呢?他说的前后两 句话紧紧相连,交互阐明,意思非常清楚。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,我们应该虚心学 习,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。 应该承认,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。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, 那末,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。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, 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。一定要好读书,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。真正 把书读进去了,越读越有兴趣,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。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 的书,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,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,谁也不敢这样自信。 而读书的要诀,全在于会意。对于这一点,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。所以,他每每遇 到真正会意的时候,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。 这样说来,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,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,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解了。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,有两层:一是表示虚心,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 傲自负,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,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,还是老老实实 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。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,不要固执一点,咬文嚼字,而要前 后贯通,了解大意。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,值得我们好好体会。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,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,而实际上对马克 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。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,也应该抱虚心的 态度,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,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!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,懂得 其中的真理,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,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。要学习得好,就 不能死读,而必须活读,就是说,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,而必须理解经典著 作的精神实质。 在这一方面,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。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。据王粲的《英 雄记钞》说,诸葛亮与徐庶、石广元、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,“三人务于精熟,而 亮独观其大略”。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,因为观其大略的人,往往知 识更广泛,了解问题更全面。 当然,这也不是说,读书可以马马虎虎,很不认真。绝对不应该这样。观其大略同 样需要认真读书,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,不因小失大,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。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:“读书且平平读,未晓处且放过,不必太滞。”这 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。所谓未晓处且放过,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。放过是暂时的, 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。 经验证明,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,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;或者一本书读了 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,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;有的书昨天看不懂,过些日子再看才懂 得;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,其实不大懂,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,才真正懂得它的意 思。因此,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,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。 ------------------ 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,谢谢!
前回主页后